汉惠帝元年(前194年),长安城内发生了一件令朝野震动的事。新任丞相曹参整日饮酒作乐,不理政务,引得年轻气盛的汉惠帝大为不满。当惠帝派曹参之子曹窋前去质问时,这位开国元勋却道出了千古名言:"陛下不如高皇帝,臣不如萧何,既然如此,遵而勿失,不亦可乎?"这段看似荒诞的对话,却揭示了西汉初期最重要的治国理念——黄老无为。曹参,这位在战场上勇猛果敢的将军,在治国理政上却选择了"无为而治"的智慧,成为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最坚定的执行者。
秦二世元年(前209年),沛县的一场起义改变了曹参的命运。这位原本担任沛县狱掾的小吏,追随刘邦起兵反秦,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。在战场上,曹参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,"身被七十创,攻城略地,功最多",成为刘邦麾下最得力的战将之一。楚汉战争中,曹参作为韩信的重要副手,参与平定魏、赵、齐等诸侯国,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。
汉朝建立后,论功行赏时群臣争议不休,唯有关内侯鄂千秋力排众议:"曹参野战之功虽不及韩信,然独以坚守之功,能全师保土,此不可及也。"最终刘邦裁定萧何第一,曹参次之。这段争议反映了曹参在汉初政权中的特殊地位——他既是战功赫赫的武将,又是治理地方的能臣。
展开剩余63%高祖六年(前201年),曹参被任命为齐国丞相,辅佐刘邦长子齐王刘肥。面对经历长期战乱、民生凋敝的齐国,曹参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。他重金礼聘精通黄老之学的盖公,采纳其"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"的主张,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。这一选择看似消极,实则蕴含深刻智慧。曹参在齐国九年,"用黄老术,相齐九年,齐国安集",为后来在全国推行无为而治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惠帝二年(前193年),萧何病逝。按照刘邦遗命和萧何推荐,曹参继任为汉朝丞相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位新丞相上任后立即开始"举事无所变更,一遵萧何约束",并选择各郡国"谨厚长者"为官属,而罢免那些追求名声的官员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曹参日夜饮醇酒,似乎完全不理政事。
面对属下的劝谏,曹参用饮酒堵住他们的嘴;面对皇帝的质问,他坦然承认自己不如萧何,主张遵循既定政策。这种看似消极的态度背后,是曹参对时势的清醒认识。经过长期战乱,汉初社会经济极度凋敝,民众需要的是休养生息,而非频繁的政令变更。曹参的"无为",实际上是对萧何所定政策的坚定维护,是对民生疾苦的深切体恤。
曹参的治国理念深刻影响了汉初政治。他去世后,继任者陈平、王陵等人继续奉行无为而治的方针,最终在文景时期形成"文景之治"的盛世局面。司马迁评价道:"参为汉相国,清静极言合道。然百姓离秦之酷后,参与休息无为,故天下俱称其美矣。"
从沛县小吏到开国元勋,从战场猛将到治国能臣,曹参的人生轨迹展现了非凡的适应能力和政治智慧。他懂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:在战争年代奋勇杀敌,在和平时期克制无为。这种审时度势的能力,使他成为汉初政权平稳过渡的关键人物。
曹参的"萧规曹随"看似简单,实则难能可贵。在权力面前保持克制,在变革时代懂得守成,这种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。在某种程度上,曹参的无为之治比许多轰轰烈烈的改革更需要勇气和定力。他留给后人的启示是:有时候,最好的治理就是不折腾;最难的领导艺术,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什么也不做。
发布于:河南省亿融配资-我要配资官网-配资股票-重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